《当我们17岁》剧照。
当地时间2月14日,柏林电影节进入到第四个比赛日。在当日的主竞赛单元,上映了三部影片。这三部影片分别是德国电影《24周》,葡萄牙电影《来自战争的信》以及法国电影《当我们17岁》。这三部电影分别是女权主义题材、战争题材以及青少年题材。算是给当日的柏林带来了一种百花齐放、类型片蓬勃向上的风貌。
《24周》来自德国导演安妮·左拉·贝拉希德,对于影坛来说,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。影片聚焦在一个叫做艾丝崔德的喜剧演员身上,她靠着让人们发笑来换取自己的生活。她的丈夫马库斯是她的经理,两个人在一起工作非常开心。他们有一个9岁的女儿,而艾丝崔德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。可是,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孩子并不健康的时候,他们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结果,对于未来也是一片茫然。随着预产期的临近,家里人的争论也是愈发激烈。可是,在这一切之后,艾丝崔德却明白,无论是什么样的决定,最终的结果都要由她一个人承担。而令这个事件更加吊诡的是,作为一个成功的喜剧演员和公众人物,艾丝崔德的决定,早就不再是一件私事了。它被放大到公众和媒体的层面上。应该说在导演安妮·左拉·贝拉希德的处女作《两个月》之后,《24周》又一次将女性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放到了讨论的明面上。影片设置了一个两难情节,并让女主角在其中挣扎。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,都不容易。不过,作为贝拉希德的第二部电影,影片显得有一些束手束脚,在很多层面上,并没有做到含义丰富。《雅虎电影》评论影片是“中规中矩,没有太多意外之喜。”而《好莱坞报道者》也评价影片“并没有达成导演的拍摄目的和目标。”相对于讲述女同性恋的《两个月》来说,《24周》并没有表现出女性在处理怀孕题材上的优势。
来自葡萄牙导演伊沃·费雷拉的《来自战争的信》是一部对战争有着独特化处理的影片。该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,从2005年出版的书信集《纸上写出的生活》改编而来。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叫做安东尼奥的士兵,他参加了1971年的葡萄牙内战。在战场上,他给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写信。信的内容无外乎于一个士兵在前线的生存状况,战争状况以及他对自己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的爱。在信笺的表达里,人们找到了生活这条溪流的方向,看到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西班牙的自然和历史,他收养了一个孤儿,和战友在一起生活——最终,呈现在信笺中的,是一个被诅咒的世界的全貌——为什么会有战争呢?影片用犀利的黑白影像向世人描绘了战争对人的影响,并且再一次扛起了爱情的大旗,告知人们,虽然战争对人性有着异化的作用,但是只要有爱存在,人性还是可以复苏的。在影片的表述中,从一个懵懂的丈夫渐渐变得沧桑,而且他的精神还一度出现了问题。不过,在妻子和家人的召唤下,人物最终还是获得了救赎。影片得到的评论相对一般。《综艺》杂志称:“在对信笺过度使用之后,影片本身的情感力量变得孱弱、不堪一击。虽然费雷拉捕捉到一个士兵的坚韧形象,但是在情感的丰富程度上,还是有着巨大缺憾的。电影节会招募这样的影片,但是在市场上,甚至是在文艺片市场上,《来自战争的信》未必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。”
作为曾经《电影手册》的编辑,著名导演安德列·泰西内近十年来的作品并不尽如人意。不过,当日在柏林上映的,他的最新影片《当我们17岁》却获得了满堂喝彩。影片聚焦在两个同学之间,达米恩和托马斯是同学,虽然在课业上吵得不可开交,但是在私下里,这两人却是好朋友。达米恩的妈妈是一个医生,他的爸爸是一个飞行员,正在海外执行任务。托马斯居住在山上,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。眼下,他的收养妈妈已经怀孕,托马斯的处境相当尴尬。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和焦虑,达米恩的妈妈邀请托马斯到自己的家里住一段时间。这么一来,两个男孩就生活在了一起……在安德列·泰西内的讲述中,两个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了一起,非常鲜明的阶级烙印和固有的生活姿态互相碰撞。实际上,安德列·泰西内所讲述的,是两个青少年对自己情感的控制,所表达的,是他对青年人观察的结果。影片充满了文本意义上的解读,在《野芦苇》的23年之后,安德列·泰西内再一次重回男同性恋题材。《好莱坞报道者》称:“影片让人看到了那个处在巅峰状态的泰西内。火光四射,影片对人物情感、欲望和自知性的描述,令人难以忘怀。”
华语电影方面,王一淳拍摄的《黑处有什么》在新生代单元放映。影片聚焦1990年代发生在中原飞机场家属院内的强奸案,通过案件的侦破,带领观众回顾1990年代的社会风貌。场刊方面,前一日上映的《海焰》获得了3.3的评分,成为获奖大热门。而伊莎贝尔·于佩尔所主演的《将来的事》,也获得2.9分,实力相当不俗。在次日,也就是柏林的第五个比赛日中,将上映中国电影《长江图》。这部混杂了魔幻元素的影片,值得关注。